其他
刑法学教授陈洪兵:我为什么最喜欢去实务部门开讲座
「陈洪兵教授」
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是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200余篇论文的高产学者,也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北大法律信息网的持续高被引作者和年度优秀作者,不追热点,潜心为学。
他更是奔走高校、企业、公、检、法、司、监之间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无论是在高校的三尺讲台,还是在法律实务部门的讲座论坛,他讲起课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时而高亢,或而低回,一口纯正的鄂普,余音绕梁,沁人心脾。
据说凡是听过他的课的人,都会被其广博的知识视野、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满腔的教学热情所感染。东大名嘴,人称精进课堂上行走的表情包教授。
怀揣对学术的热爱,他将研究精华毫不吝啬地倾囊相授。刑法分则精解,充满陈氏风格,呈映刑法之美。
虽是年已半百之人,视力记忆力大不如前,但为了讲好课,他坚持每年发表十篇左右学术论文,关注中国问题并不断进行学术创新,做到持续的学术价值输出。
陈教授语录
请输入
学生反馈
请输入
01 精 进 课堂 陈 氏 风 格 | |
东大名嘴 |
02 为 学 严 谨 待 人 赤 诚 | |
陈师育人 |
01
法律人的士人风骨
如此一来,既可以学习他喜欢的法学,又能获得师范类补助,为家里减轻负担。
1994年本科毕业的他,参加律师资格考试,一次性高分飘过。怀揣做律师挣大钱的梦想,一路跑到苏州吴江当了律师。
然而,在费孝通笔下的这个“江村”,二十出头的陈洪兵也经历了外地人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适应、人脉资源缺乏的窘境。硬着头皮做了两年业务,毫无进展,就连生计都成问题。
他萌生了考研的念头,“总不能靠同事的施舍过日子”,也很感谢当时的本地同事,偶尔拿离婚、法援这种小案子来接济我,但“我的人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1997年,备战考研。时不待人,陈洪兵选择了相对而言条文较少、理论严谨的刑法。
连考三年,2000年,万众期待的千禧年,陈洪兵终于如愿以偿,考研上岸。那一年,国内法硕招生极少。
备考阶段的他,想着之后做学者型律师,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资源背景成长起来。
但真正考上之后,陈洪兵的内心出现了一个坚定的声音:“相较于做律师,做学问更适合自己。”日后在高校教书也不错,于是选择考博继续深造。
要知道,他考清华那会儿,全国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法学博士点,每年都有二三十人报考张明楷教授的博士,但一年只招一个。连考四年,自称“老范进”的陈洪兵,三十六岁时终于考上博士。
更难的是,在“江村”那样一个熟人社会,律师生涯的起步阶段,只有仰仗关系才有案子接,才能办案子。六七十年代的大律师不学习,因为有着时代的局限性。
当年,甚至有律师在办刑事案件时,总能取保候审。当事人的反应,自然是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但是个中缘由,并非专业过硬,无非是,跟公安局比较熟。
陈洪兵深知“打官司不是打关系”,觉得“自己好像不适合”,自己不想也不愿意靠“攀关系”来获得自我尊严和个人价值。
在他看来,学者是一个可以自己掌握命运的职业,不用看人脸色,不需要陪笑脸,不必跟人应酬,做好自己的学问,写好自己的文章,足矣。
陈寅恪先生所谓的士人风骨,似乎与陈洪兵的价值取向更加契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随波逐流,而是去坚持学术的标准,去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
当聊到自我评价时,陈洪兵教授也会孩子气的笑笑,“我现在也很有个性”。
诚然,在中国文化里,懂礼貌和拍马屁都是很有讲究的。只要有人的地方,拍马屁就不是个别的。有个一官半职傍身,往往听不到身边人的真实想法。
正如陈洪兵教授所言,“到头来无非是吃口饭、穿件衣、睡个觉”,尽是些基本需求,不必太贪婪。
此话颇有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味道。
我
现在也
很有个性
02
学者的价值追求
在刑法学研究领域沉淀二十余载,聊及刑法学未来的研究方向时,陈洪兵教授首先感谢的仍是导师张明楷教授,是他让“刑法学成为部门法中最精致的一门学问”。
的确,张明楷老师之刑法学造诣,之罪刑法定解释论,之格言展开,吾等只可仰观,唏嘘感叹。
尽管外界总有人觉得张明楷教授的研究内容很神秘,但就像张明楷老师在去年的清华演说会说的,刑法学无处不在。
“刑法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研究”。不了解中国问题的学者总觉得没什么问题好研究的,觉得学界已经对很多议题做过研究了,这太可笑了。
每个学科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问题。很多学者在国外拿了学位,归国后的发展倒不如在国外访学一两年的学者。
为什么呢?陈洪兵教授说:“他们入戏太深,言必称德日、言必称英美,学的都是国外那一套法律体系,既缺乏中国的问题意识,又不了解中国的司法实践。”尽是些,域外理论的搬运工,与中国问题的浮光掠影。
例如,对于中国的责任事故犯罪,没必要照搬国外的过失犯理论,不如把我们国内所有的责任事故犯罪的判例梳理一番,提炼出能解决中国问题的一套理论学说。这种研究成果,才能反过来指导我们司法实践。
又如,当前学界不少学者的研究方向,都被学术刊物引向正当防卫、扫黑除恶等热点问题,于是构成要件的解释被打入冷宫,而各大学报偏爱宏大的理论叙事研究,务实类文章鲜有问津。
部分学者为迎合编辑的口味,就去写一些很空洞的论文,有些文章里一个判例都没提到,甚至连一个案例都没有。
这正是陈洪兵教授所坚决反对的。他一直强调,做学问不务实不关注中国实务问题,那讲课肯定是不受实务界欢迎的。
“我最喜欢到实务部门讲座”,跟实务部门讲课总能引起共鸣,每每讲到点上,大家伙儿会心一笑,“还真碰到过”。
这种默契,是由于他们在我们本土实践中碰到了问题,而我的研究恰好也都在回应中国问题。
做学问
要务实
要关注
实务问题
花上两三个小时,向实务部门的几十个人、几百个人,慢慢的灌输新观念,反复的讲解新理论,可能实务界就会逐渐接受更符合司法实践现实情况的学术观点。
陈洪兵教授回忆起之前的一次办案经历,感慨良多。
张明楷教授早前已对于未遂犯的细分进行了透析,而我们的实务部门受通说影响深远,北高南马的《刑法学》教材,仅对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进行了分析,并未从根本上区分不能犯和未遂犯的概念,所以某省高院至今仍未承认不能犯的概念。
再如,扫黑除恶过程中查出很多陈年旧案包括被公安的人员徇私不立案的案件, 很多都已经过了追诉时效。但是实务人员把状态犯当着继续犯想追究。
陈洪兵教授便在《继续犯范围厘定及适用》一文中,道破我国刑法理论界喜欢“拍拍脑袋”地确定继续犯的范围,并提出继续犯与状态犯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在持续,能够持续性地肯定构成要件符合性。
此文一出,在实务界引起极大反响,带领实践人士厘清状态犯和继续犯的概念,对案件的处理起到重大指导作用。
这说明,“我们学者著书立说,远远不够,还要走出书斋,去实务部门讲课,反复的讲,多次的讲”,才能纠正我们司法实践的偏颇。
走出书斋
去实务部门讲课
他也没想着做什么高产作者,就是发现现实问题还有很多,想要去纠正理论误区和错误做法。
在张明楷教授的眼里,也许这就是一种为学的责任感、使命感。“于我而言,写文章、发文章,是一种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只要写的文章有人看有人认可,就能感受到快乐。
陈洪兵教授说,只看书的人和坚持写文章的人,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深度会完全不一样。
写文章也能促使他不断思考,逐步明晰理论上的争议焦点,讲课时才能如数家珍的把知识点讲透,让听课的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在互联网教育浪潮的冲击下,就算我们不去探讨“大学老师是否会被淘汰”这种话题,教育者也应当有危机意识,学生是花钱来消费知识产品的,我们不能强迫交易。
线上课程选择更多、质量更优、节奏更快,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下,大家需要的是做得好学问、讲得好课的老师和学者。
做得好学问
讲得好课
03
师者的家国抱负
提及法律和技术的未来,他却在访谈中毫不避讳自己薄弱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坦言自己“虽然谈不上拥抱创新,但在努力迎接这种技术革新”。
现在很少有人有耐心完整读一本书了。年轻的法律人没空学习,实务经验不足,不说学习专著,就连看教科书的时间都没有,张明楷教授的“太黄太厚”刑法教材,别说读个两到三遍,连一遍都读不完。
陈洪兵教授瞄准了线上课程的发展趋势。自己的刑法课堂再怎么受欢迎,也只有有限的学生受益,但开发了网课就能不受地域限制来传播知识。
线上课程推出后,他甚至有了新疆的学生,虽然地处边陲,也能和一流院校的法学生一样,消费优质的知识服务。
说到刑法网课,不得不提到在网上谈论法治、尊严、自由这些话题而出圈的罗翔老师,在向普通人展示刑法趣味性这个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较于知识的传播和复写,陈洪兵教授直言自己也不想成为网红,只愿更多的人能接受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启发人思考,进而对司法实践有所推动。
他亲自设计线上课程,精心打磨授课内容,利用整整六天录制,终于孕育出《刑法分则精进课堂》。
网课正式面世之前,再三叮嘱“没打算赚钱,价格千万不要定太高”,希望大家在学习刑法的时候不再畏难,可以避开一些弯路,收获前沿的学术观点。
当然,也会有人不理解,对大学教授在讲台之外讲课赚钱颇有微词。
对此,陈洪兵教授只回应了一句话:
“硕士考了3年,博士考了4年,写了七本书,发了几百篇论文,视力1000度,像我这么努力的人,难道就应该受穷吗?”
“一个学者,也要养家,不能一直给家里人谈理想、谈抱负。”
话到此处,我分明感受到一个温情的刑法学者,想起这位教授也曾在东大法硕入学典礼上,笑谈“为人父母,要感谢女儿花钱,给了自己挣钱的动力”。
他也曾为法学生的人生规划指点迷津,建议“充分利用好三年时间,三十岁之前完成全部的学业教育,奋斗十五年”,那么“四十五岁之后不至于连陪父母上医院的假都请不了而活得卑微”。
陈洪兵教授说当前的生活状态,已是作为草根出生的自己所能达到的最理想状态。
一个农家孩子,智商平平,情商极低,能混到现在,赚点钱,养个家,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讲讲课,获得一点掌声,还能过得比较从容。
每天五点半起床,早上快走七十分钟,下午四点,在操场跑步或者健身房健身一个多小时。每日运动两三个小时,每周三天健身四天跑步。
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惬意,也许赚的不算多、关注度不够高,但没有烦事缠身,相对自由。
“我一直说自己是头快乐的猪,能过跟猪一样的日子,有什么问题呢?”
确实没问题。
准确说,陈教授的状态和心境都太好了。
大部分真正有所成就的人,靠的都不是聪明智巧,而是愚直精进。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现在的生活
是自己
能达到的
最理想状态
04
教授的两条建议
不断学习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练就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赢得法官和检察官的尊重。
2.酒香也怕巷子深,著书立言表达自己。
不要怯于表达,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独特见解,要敢于并且善于宣传自我。
陈洪兵教授公益直播课
本周六晚七点半
不容错过
🎙️